华体会网址:挤兑不再是黑天鹅:甘肃某银行股价闪崩致挤兑事件舆情分析

挤兑不再是黑天鹅:甘肃某银行股价闪崩致挤兑事件舆情分析

来源:华体会网址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31 16:47:49

产品详情

  4 月 1 日,股价走势一向“波澜不惊”的甘肃银行遭遇“黑天鹅”事件。当天午后 2 点半,该行股价突然雪崩。盘中不到一个小时,从 1.08 港元暴跌到 0.58 港元,突暴跌 46%!最终收盘跌幅 43%,报收 0.65 港元,创上市以来新低,一日沦为“仙股”。

  自 2018 年上市以来,短短两年多时间,甘肃银行的股价从最高的 3.224 元跌到如今的 0.6 元左右,跌幅将近 80%。

  4 月 1 日晚间,甘肃银行回应股价闪崩称,若干股东为融资将其持有的甘肃银行 H 股质押予多家金融机构,为履行相关融资安排下的义务,该质押 H 股被强制出售,又因为港股没有跌停板制度,在强势抛售的过程中,只有少数的买盘支撑,导致股价出现闪崩暴跌,继而导致股价及交投量于 4 月 1 日有较大幅度波动。

  4 月 5 日,部分小县城,大量居民听说股价暴跌,“担心存款安全”,不顾疫情前往甘肃银行扎堆取钱。

  4 月 6 日,甘肃银行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,4 月 1 日股价下跌属市场行为,并不影响储户存款,目前甘肃银行一切经营正常,现金充裕。

  同一天,央行陇南支行、银保监会陇南监管分局与徽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布通告背书。称甘肃银行是由甘肃省政府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,是甘肃省顶级规模的省属金融机构,资金实力丰沛雄厚, 提醒广大储户不信谣不传谣,不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盲目密集支取存款。

  4 月 10 日,中国人民银行就 2020 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举行发布会。会上,央行回应了近日甘肃银行股价暴跌的问题。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黄晓龙表示,甘肃银行还在于原有股东持有 H 股质押金融机构,强行平仓造成了股价下跌,和经营没有关系。

  针对暴跌发生后甘肃银行部分网点发生的扎堆排队取款情况,央行表示,经过解释后此类现象已经消失。部分农村偏远地方或者金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,有时有谣言或者风险事件,会引发猜测,所以下一步央行将增加公众对存款保险方面制度的认知。

  自 2008 年 9 月 26 日东亚银行发生储户集中取款行为以来,近年来见诸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类似事件,且有越演越烈之趋势,颇有点家常便饭的意思。

  2014 年江苏某地农商行发生挤兑,起因是某农民大额取款被拒绝,三地网点冒雨而来的黑压压的储户,短短 4 日内造成数十亿的存款搬家,更是让行业见识了挤兑的厉害。

  2015 年 11 月 18 日河南某县传开数家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即将倒闭的消息,导致发生大批储户挤兑事件。19 日下午,新乡市政府对外披露,事件系不法分子造谣所致,公安机关已依法对 5 名散布谣言者予以治安拘留。

  2017 年 8 月 7 日,山东三维油脂公司个别员工因对企业停产放假不满,在个人微信圈中恶意炒作诸如“十几亿的半程三维倒闭了,放贷的临商银行也一起完了”等谣言,经微信圈放大传播,导致兰山区半程等镇少数群众信以为真,盲目到该镇临商银行支行挤兑存款。

  2018 年 1 月钱江晚报报道《石家庄两网民被拘:造谣“银行倒闭”引发挤兑》,称网民发布“某某银行要倒闭了”的虚假小视频,引起部分储户的恐慌。

  2018 年 12 月 2 日,有人在野鸡媒体《南法在线》传播“股东非法套贷款”信息,导致四川自贡某地银行挤兑事件。

  2019 年 5 月 9 日,山西交城某地村镇银行因传“村镇银行老板跑路”发生小规模挤兑事件。

  5 个月后的 2019 年 10 月 29 日,网传“行长跑路,农商行要倒闭”,导致河南伊川县某农商银行发生挤兑。

  一周后的 2019 年 11 月 6 日,网上谣传营口沿海某银行深陷财务危机,造成大批储户前往银行兑现。

  “股东破产了”“银行贷款收不回来了”“柜台取不出钱了”“银行股价腰斩了”“银行行长跑路了‘”,无论是哪种原因,结果都一样,储户用脚投票取钱来了。

  “集中取款”“集中办理业务”“网点人员多,导致业务办法延缓”“挤兑”,无论对外界如何修辞,银行人心里很清楚,储户不相信我们了。

  银行声誉管理,包括危机后的声誉修复,最终目的是让客户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对银行建立信任的过程。

  声誉风险具有次生性特点,它根源于组织的业务经营和管理,表现为舆情的传播和扩散,并会对其他风险形成传染和放大效应。

  在近年数起挤兑事件中,客观讲,纯声誉风险(没有诱因的认知,或称谣言)导致的极少,公安机构所定性的恶意造谣更多的是一种威慑作用,大多均有银行在业务操作(射阳 2014)、股东行为(自贡 2018)、高管动态(伊川 2019)、经营不善(营口 2019)、股价下跌(甘肃 2020)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、漏洞或短板。

  声誉风险和负面舆情作为一个认知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,不同程度地源自各种传统风险以及交叉性、输入性风险增加在公众心智上的呈现。

  另外,声誉风险具有传播性和扩散性,尤其是今天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,部分业务领域和机构发生的违规经营、服务瑕疵,都会由媒体传播迅速放大,增加了与之相关业务的风险。

  在多起挤兑事件中,我们会看到个体的信任危机,经由各类传播渠道(东亚银行的短信;射阳的人际、自贡的论坛、营口的微信,等等)迅速扩散,形成多人现场聚集(射阳事件中储户从外地被家人叫回)、情绪激化(钱放在那里都不安全)和行为激化(社会秩序混乱),进一步强化挤兑行为,并导致更大的风险(银行流动性、区域金融秩序、公众对金融的信心等)。

  声誉风险,是风险中的风险,奇葩中的奇葩。它的危害性不仅仅在它自身,而在于它的杠杆作用。作用于人的心智,而心智决定人的行为。

  声誉风险的特点,启示我们在管理中,既要做好风险诱因的预防式管理,又要做好风险传播的应对式管理。

  在我的管理咨询经历中,一些好的银行机构,常常能体会到德鲁克所说的“好企业都是沉闷的”。对非声誉管理部门来讲,张口闭口谈声誉风险,恰恰是做不好声誉风险的。声誉风险管理应该融于日常工作的点滴,看不到,但却在做。因为声誉风险本来就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。

  而对于声誉管理部门,捕捉外部舆情的大势和脾气,并结合组织的特性,进行策略建议,以及传播管理。

  今天的传播环境下,众声喧哗,说和做同等重要。负面来临,做了传播管理和不做的,效果差异非常大。

  储户不是瞬间聚集的,往往都有多个苗头。事后看,多个挤兑事件都是网点人员麻痹大意、犹豫不定而引发的。

  如果说之前的挤兑是一年一遇,当下可能是一年十遇,600 多高风险银行机构的概率更是高,这值得重视。

  虽说以造谣者的名义刑拘传播者有些武断,但特殊情况下,在确定基本事实的基础上,此法对震慑传播者很有效。上面提及的多个案例,最后均是如此处理。当然这必须在依法的前提下。

  挤兑的本质就是储户担心银行没钱取了,所以现场处置的中心是:给信心。看吧,不差钱,取多少有多少。怎么取信,有银行把钱码在大厅,有银行让押钞车停在门前。

  需要强调的是,行内部要做好配套联动工作,比如现场秩序维持、人员增派、网点解释答疑以及突发事件处置。越是忙乱,越是体现平时的功底。

  四)寻求多方支持。挤兑已远超于支行、分行,甚至总行的能力,那么寻求监督管理的机构、公检法、政府机关、新闻媒体、行业协会、公知大 V 就格外重要了。

  这种处置方式目前都达成共识。发声内容基本有公式了。发声渠道也要针对当地的媒介接触习惯,当年的过街喊话效果就不错。

  五)统一口径,对外发声。针对核心问题,制定 Q&A。从历次新闻媒体报道中可以提炼 Q,并制订 A。

  谣言是否属实(避重就轻。定性后,直接谈对造谣者的处置,呼吁大家别这不要那,强调存款保险制度、强调银行资金实力,强调银行社会担当)

  存款流失了多少(定量问题定性回答。用搭桥法,转移到我行现金充足,保证资金需求)

  暴露了什么样的问题(当下问题远景式回答。事件对我们警醒,要格外重视储户的信任,倍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)

  其他问题(强调,当下我们最关注的是老百姓的利益,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离开,呵呵)

  如尽量用集中办理业务,不用挤兑;如尽量多提银行的处置办法,少提挤兑原因;比如多普及存款保险制度,少说小行抗风险能力不如大行。

  根据甘肃银行 3 月 30 日披露的 2019 年业绩公告显示, 2019 年实现营业收入 72.33 亿元,较 2018 年的 88.72 亿元减少 18.5%,纯利润是 5.09 亿元,同比减少 85.2%。甘肃银行称,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由于资产质量下滑,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。2019 年甘肃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为 43.12 亿元,2018 年为 19.62 亿元,同比增加 119.7%,主要由于客户贷款及垫款、投资类资产计提的信用减值增加。

  当然深层次说,在当前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,包括甘肃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历史上积累的内容,如公司治理不到位、内控不完善、管理粗放、坏账多发都将陆续暴露。未来中高风险银行必将面临新的挑战。

  一)加强对股东的动态监测。甘肃银行大股东的股票质押,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操作,是导致本次事件的直接原因。银行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,包括舆情风险监测,及时有效地发现风险苗头,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。当然,通过多种方式方法,强化对股东特别是实际控制的穿透式管理,依法整治违规占有银行资金,非法获取银行股权、股权代持及不正确使用手段操纵银行经营行为也极为迫切。

  二)针对港媒的全面监测。目前国内银行机构对中国大陆媒体监测较为全面,但对于港媒、外媒监测有漏洞。作为港股上市企业,要提升监测力度。

  三)舆情研判及预警能力需提升。声誉风险的衍生性和扩大性,需要提高风险的预警度。甘肃银行股价崩塌到储户挤兑,中间酝酿时间比较久,暴露出当事机构风险研判意识及应急预案的工作机制漏洞。

  四)建立挤兑应急预案。在培训中,大家普遍觉得挤兑离我们很远,但现实告诉我们一点都不远。那么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执行一份应急预案了,并通过演练的方式提升能力了。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。

  与其他不同,银行在长期资金市场上的异常导致信用危机,进而导致储户挤兑,并引发流动性,最终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破产,链条更长。这次的甘肃银行事件,可以说给业界上了新的一课。

发送询盘

华体会网址 | 华体育会登录 | 华体网官方网站

相关产品